- 发布日期:2025-04-18 03:47 点击次数:84
重庆,是江城也是山城。从地理位置看,重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地区。2024年,重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向上向好,这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在助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等方面有哪些新亮点、新成效?2025年还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以下简称“重庆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姚力。
《金融时报》记者:请问重庆市分行在贯彻执行货币政策、落地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以及支持重庆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新亮点?
姚力: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重庆市分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安排,积极落实支持性货币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为重庆经济回升向好注入了强劲动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融资总量稳定增长。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发挥货币政策牵引带动作用,全年投放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资金1418亿元,创历史新高,带动各项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大关,惠及14.3万户市场主体,让金融活水润泽更多企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各类主体在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2203亿元,同比增长8.9%。金融供给充足,金融支持力度稳固。
二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加大对“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支持,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抓手,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挖掘信贷需求,累计为1.5万个项目发放贷款超57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重庆311亿元。支持“三大工程”建设贷款余额297亿元,居全国前列。2024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617亿元,同比增长14.6%,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加速迈进。
三是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4年12月,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35%,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20%,同比下降0.82个百分点。同时,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为227万户居民家庭每年减轻利息负担约43亿元,让居民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
《金融时报》记者: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市分行在支持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方面有何成效?
姚力:我们聚焦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与市级部门协同合作,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插上金融翅膀。
多方协同,形成政策合力。会同重庆市科技局建立13个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政策系统集成支持科技金融发展。2024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投资总额101.9亿元,贴息后利率为1.35%。实施“再贷款+科企快贷”“再贴现+科票通”专项支持计划,惠及3400余户科技型企业,有效助力科技企业茁壮成长。
创新服务,推动重点领域科技信贷快速增长。打造特色、专营服务机构近100家,全国首创“挂钩+”系列产品,推出科技信贷专属产品100余款。截至2024年末,重庆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为7075亿元,同比增长43.69%,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获贷率均较2024年初有所提高,科技创新有了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
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融资渠道,助力科技企业腾飞。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债融资超过470亿元。启动“科汇通”试点。支持科技企业获得9500万美元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助力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金融时报》记者:重庆市分行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推动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有何成效?
姚力: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殷殷嘱托,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驱动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为重庆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贡献金融力量。
近些年,重庆市绿色金融资源量增价惠。截至2024年末,全市绿色贷款规模突破8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展。绿色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降低了绿色产业的融资成本,让绿色金融发展更具活力。
绿色金融推动产业低碳转型效果显著。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1+N”融合发展体系加速形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等五大绿色产业贷款占比超七成,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特别是全年新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贷款超110亿元,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绿色金融产品持续丰富。引导金融机构累计推出330余款绿色转型金融产品,其中,在全国率先推出“取水权预质押贷”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有效盘活生态资源,助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迭代优化“长江绿融通”系统,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气候投融资”、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绿色建筑标识管理”等平台互联互通,助力金融机构识别绿色项目超2700个、融资对接超2800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绿票通”等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投放贷款176亿元,预计每年实现减碳超460万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此外,改革协同集成力度增强。我们联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重庆金融监管局等印发《全市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方案》;创新打造企业碳账户,推动万州区、长寿区、永川区转型贷款落地超18亿元。加强与气候投融资试点、集体林权改革等国家级改革协同联动,其中,支持91个气候友好型企业融资164.8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重庆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稳居中西部前列,这和重庆市分行有力支持重庆高水平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可以就这方面做进一步介绍吗?
姚力:我们始终坚持跨境人民币与外汇服务双轮驱动,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金融支持。
通过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首办户”专项行动等,提升市场主体使用跨境人民币的主动性、积极性。2024年,全市办理便利化业务1823亿元,中小微企业占比近50%;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3935亿元,同比增长37.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量稳居中西部第一位,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金融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统领,加强多方合作。相继落地全国首笔多式联运“一单制”数字提单动产质押融资、信用证业务以及全国首笔铁路提单质押融资业务,为通道建设提供了创新的金融解决方案。启动跨境金融支持“渝企出海”专项行动。2024年末,通道领域融资余额超6000亿元。全年重庆与东盟跨境人民币收付量增长五成,促进了经济合作与发展。
落地中西部首个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升级优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政策,累计便利300余家企业外汇收支超千亿美元。资本项目支持重庆高质量发展试点落地见效。落地中西部首个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已实现对外投资1.3亿美元,拓宽境内资金境外投资渠道。
依托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汇率风险管理等9大应用场景,累计便利全市近1800家企业贸易融资结算576亿美元。
《金融时报》记者: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您认为重庆市分行在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激发有效需求、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特别是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方面,还有哪些重点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
姚力:行百里者半九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抓发展稳增长,夯实经济基础。在总量上,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在结构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等重点领域以及民营、小微、涉农等薄弱环节,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供给。在价格上,强化利率政策执行,进一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抓改革促突破,激发创新活力。全面对接重庆“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抓实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申创工作。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助力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做好全国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
抓开放育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依托重庆“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战略定位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10周年的契机,稳步扩大金融制度型开放。支持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好一批重点金融支持项目。用好先行先试政策,争取更多试点政策落地,持续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
抓安全防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扎实履行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存贷款市场竞争秩序。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